疏通地下运河:掏捞队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

发表时间:2011-07-21 11:23来源:西促会

新华网新疆吐鲁番 7 1 8 (记者毛咏 、郭燕 、宿传义) "坎儿井维修加固的方式既是科研的过程 ,也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过程 。"在专

家眼里 ,承担掏捞加固任务的一支支由农民组成的掏捞队 自然成为坎儿井古老掏捞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。

在吐鲁番市东门外的康卡村绿洲巷里 ,记见到了从 1 9 岁起就跟着师傅掏捞坎儿井的阿布都热合木· 肉孜 由于常年在潮湿阴冷的坎儿井暗 渠中掏捞泥沙 人的左腿已经患上了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,这使他的脚步有些蹒跚 ,背部也不像年轻时那样挺拔。

丝毫不影响他在村民心中的硬汉形象 。"掏捞坎儿井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活儿 。你知道哪有出水?你知道在地下掏暗渠的方向?那 竖井几十米深 ,又阴又黑又湿又冷 ,没胆量 、没技术根本别想干这活儿! "热沙来提的一番话引得众邻居纷纷点头。

坎儿井如同是滋养吐鲁番盆地的一条条血脉 ,而古老掏捞技艺则是对"血管系统" 的精修 由于掏捞的技术性 、危险性和对身体的伤害 ,使 得这份作成为 "勇敢者的游戏"。

新疆坎儿井的掏挖技术基本上是沿袭着民间古老的传统 ,有一整套特定的方法 。首先是需要根据耕地或拟垦荒地的位置 向上游寻找水源 估计潜流水位的 ,而确定坎儿井的布局; 同时 ,还要根据坎儿井可能穿过的土层性质 ,考虑暗渠的适宜纵坡 ,每挖好一个竖井至潜水层 即从竖井的底部向上游和下游双向逐段挖通暗渠 ,直至完全打通引水。

不少年轻时曾参与掏挖坎儿井的老人告诉记者 ,坎儿井的掏挖工作一般需3至5人 ,大家分工合作完成井内暗渠挖掘 向外提土和倒土 拖拉机拉放井绳 (历史上曾用人力或耕牛) 等。

阿不都热合曼从杂物房里翻出一个黝黑的小葫芦状的油灯 ,介绍说: "这是挖暗渠用的 ,靠油灯照明 、定向 ,一般要挂两个 ,从这个灯的 方向和高低矫正坎儿孜的方向 ,全都是靠经验 。"老人扶着自己僵硬的腿坐到地上 ,娴熟地搬弄着小葫芦灯 并示意记者将灯芯点燃。

老人的孙又陌生又好奇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。当看见记者要点燃灯芯时 ,本能地用双手捂起了耳朵 ,他以为爷爷手中那黑不溜秋的圆家伙是会 炸响的鞭炮。

对这一古老技艺陌生的又何止是老人的孙子 由于机井的迅速普及 以及坎儿井数量的急剧下降 ,坎儿井掏挖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。

2 0 0 9年 3 ,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坎儿井专项调查工作在吐鲁番地区全面启动 、新疆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在吐鲁番地区率先实施 ,这一状况才开始有了根本性的扭转。

各村 、乡从坎儿井保护 、维修的能工巧匠被请进文物局进行培训 以后的加固维修仍旧由他们"传帮带" ,必须从符合文化遗产保护的角 来进行 。这让阿不都热合曼头一 回了解到 ,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坎儿井还是国家珍贵的文化遗产。

鲁番地区文物局负责人赵强介绍说 ,参与坎儿井保护维修工程的掏捞人员均可领到按工程量计发的工资 。按照国家文物局平均拨付给每一 条需要维修加固坎儿井的人工费 9 5万元计算 ,掏捞人员的最高收入可达 7 0 0 0 元左右。

不仅如此 文物局还为掏捞人员配置各种掏捞作业工具 ,包括拖拉机 、专用掏捞井架 、专用皮桶 、专用作业服装 、安全绳 、安全帽等 并为 捞人员统一购买保险。

这下 ,彻底扭转了儿井掏捞后继无人的窘境 ,保护和掏捞坎儿井的热情在民间空前高涨 ,成了人人羡慕的"美差"。

新疆文物局局长盛春寿告诉记者 ,在新疆吐鲁番率先实施的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 ,通过鼓励当地能工巧匠按照传统工艺和方式开展修缮 ,不 仅使古老传统的掏捞技术 、工艺得以保留传承 同时还培养了一批坎儿井传统掏捞工艺的年轻技术骨干。

"今天的坎儿井护利用工程已经成为一项惠民工程 。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 ,理应成为保护的主力军 ,而我们就是要让文化遗产惠 及于民 。"盛春寿说 (完) (责任编辑: 陈澜)

推荐阅读
2024-09-02
2024-08-15
2024-07-30
2024-07-23
2024-07-10
2024-06-17
2024-05-21
2024-05-20
2024-04-18
2024-03-27
2024-03-19
2024-03-19
2024-02-06
2023-12-31
2023-11-07
2023-11-01